禪林街不算是弘前的熱門景點,但靜謐祥和的氛圍好讓人喜歡,
尤其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裡,
染上秋意的花草樹木為禪林街增添繽紛的色彩,更加展現雅致迷人的風采。
前往禪林街的交通並不複雜,唯班次極少,
以ためのぶ号巴士為例,一日往返只有四個班次,所以一定要先查好時刻表。
ためのぶ号巴士(往蘋果公園方向)在弘前車站前的4號巴士站牌候車,
大約坐個15分鐘,在「茂森町」下車,
下車後左右張望一下,應該可以在路口號誌燈旁看到「禪林街入口」,
跟著指標轉進巷子內直直走即可。
*以上圖片截取自google map。
禪林街之所以寺院林立,又稱為「禅林三十三ヶ寺」,
緣由是津輕藩第二代藩主津輕信枚,
為了強化弘前城西南方的防護勢力及企圖統一宗教思想文化,
將津輕地區的33間曹洞宗寺院統一集中在此,因而形成寺院林立的特殊街道。
*以上圖片截取自https://www.hirosaki-kanko.or.jp/edit.html?id=pamphlet。
禪林街由上寺通及下寺通兩條街道形成,
上寺通的山門為「黑門」,盡頭是長勝寺,
下寺通的山門為「赤門」,盡頭是宗德寺。
在路口依循「禪林街入口」的指標轉進巷弄後,會先看到紅色的「赤門」。
經過「赤門」再向前走不久,便可以看到黑色的「黑門」,
建於江戶時代中期的「黑門」,作為長勝寺的總門,亦是上寺通的入口。
一走進「黑門」,參道兩側高聳挺拔的杉樹林立,筆直地通往盡頭的長勝寺,
不但形成禪林街獨有的特殊景觀,亦是禪林街的著名景色,
漫步其中,更能感受到在寺院及杉樹包圍下的清幽安謐。
栄螺堂(さざえ堂)位於黑門的旁邊,是弘前市指定有形文化財,
由弘前市富商中田加兵衛出資建造的,
除了不同於一般的佛堂的八角形建築之外,內部亦是罕見的螺旋式構造,
不過栄螺堂並未對外開放,只能拍拍獨特的佛堂外觀。
上寺通兩側的寺院建築極具特色,
原本以為可以速速地走過路過,
沒想到每經過一間寺院,都覺得美到非得停下來拍張照不可,
儘管每間寺院不大,但建築外觀都很有特色,
至於哪一間最值得停留,或非得停下來拍照不可,
真得是取決於個人觀感。
不僅如此,時值樹葉開始變色的初秋,
在紅黃綠葉妝點下的莊嚴寺院顯得祥和雅靜。
長勝寺位於上寺通的盡頭,
木造的雄偉三門矗立在眼前,不禁令人發出讚嘆、駐足良久。
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三門,高逾16公尺,相當魁偉宏大,
雖然歷經多次的修復,仍可見細緻的木造工法,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
也是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的嘉元鐘,
是青森縣內最古老的梵鐘。
長勝寺的本堂在三門的正對面,
不同於其他寺院,本堂只有一整排的窗戶,沒有門可以進出,
據說是明治時期將正門移開,修建成窗戶後,就不得其門而入了。
因此,要進入本堂參拜,得從旁邊的庫裏進入,
而庫裏是僧侶居住及準備膳食的廚房。
從庫裏走進本堂,可以直接穿鞋子進入,
本堂為單層的木造建築,是八間房間組成的大佛堂,
不確定能否走上台階進入佛堂,
我們只有沿著窗戶旁的通道前行,進行參拜。
外觀樸實的蒼龍窟位於庫裏對面,
內部卻是相當華麗,供奉三尊佛像及五百羅漢。
*上圖截取自HIROSAKI HERITAGE:https://www.hirosaki-heritage.com/heritage/h-choshoji/。
離開長勝寺,發現一旁有著大片草地的禪林廣場,
建於其上的忠靈塔,據說是戰後少數還能保存下來的忠靈塔。
接著前往下寺通,穿越赤門後,依然可見兩側林立的寺院,
相較於上寺通,下寺通的寺院較少,吸睛的建築也相對少了許多。
儘管如此,走到下寺通盡頭的宗德寺,巍峨的山門依然讓人驚呼,
除了震懾於傳統木造建築之美,
更在秋色映襯下顯得更加壯麗雅致,
有點難以想像隱身在巷弄內會有這麼美的寺院。
宗德寺跟石田三成有點淵源,
其次子石田重成逃往津輕地區,成為津輕藩的家臣後,更名為杉山源吾,
之後世代長居弘前,而宗德寺便是杉山家的菩提寺。
宗德寺的腹地很小,卻是秋色無限,
雖然秋意未濃,但開始變色的樹木已將宗德寺渲染得美麗有致,
真是信手拈來都是美不勝收的景色。
禪林街比我想像得還要清幽雅致,
33間寺院也比我預期得還要優雅美麗,
尤其是長勝寺及宗德寺的景色真是令人驚嘆不已,
以致於花了好多時間停停拍拍,
建議最好安排2~3個小時的時間,才能細細品味禪林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