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睡齋是在出發前幾天才發現的紅葉景點,
剛好是從濱松順道前往靜岡的路上,交通還算方便,
從濱松車站搭乘東海道本線,不到20分鐘就到了袋井車站,
再到北口的1號站牌搭乘公車到「可睡齋入口」,下車後再步行3-5分鐘即可到達。
位於總門前參道旁的地藏堂是可睡齋的前身「東陽軒」,可謂可睡齋的起源,
現為僧侶上山前沈澱身心、整束裝備之處。
矗立在參道盡頭的是雄偉的總門,看起來相當新穎,
原來是舊總門在2018年被颱風摧毀,
2019年參照曹洞宗名寺的總持寺之總門重建而成,
旁邊的石碑傳遞著可睡齋是與德川家康關係深厚的寺院。
總門入口看似不大,一走進去豁然開闊,已經可以瞧見繽紛的紅葉景色。
其實可睡齋的面積極大,約10萬坪左右,相當於10個東京巨蛋那麼大,
從總門旁邊的地圖便可看出端倪。
穿越總門後,首先看到可睡齋直營的賣店「洗心閣」,
除了販售各式紀念品及輕食之外,也有各式各樣的御守,
最特別是書包樣式的御守,用來保祐學業成就及交通安全。
洗心閣旁邊是紅葉大爆發的酒塚觀音所在的小山丘,
正好很多背大炮的攝影同好在拍照,決定最後再來好好欣賞。
前進山門階梯前,旁邊是白山堂,祭祀白山妙理大権現。
山門是日本著名的建築大師伊東忠太所設計,兩側樹立著金剛力士像。
走進山門即看到水屋,也就是可睡齋的手水舍。
水屋旁邊的八角形建築物是輪蔵堂,裡面有一座很大的轉輪藏,
只要順時針轉動輪藏一圈,便可獲得與閱讀《大藏經》一樣的功德。
輪蔵堂前方的高達6公尺的活人劍,
是為了紀念清朝大臣李鴻章與日本軍醫佐藤進之間的友誼而建,
不過,這座活人劍是2015年才新建的,由東京藝術大學校長宮田亮平所設計,
舊的活人劍在後山的奧之院附近。
輪蔵堂後方的坐禪堂是僧侶坐禪的地方,一般人也可以預約報名來體驗坐禪;
坐禪堂前方的慈母觀音像可以保祐懷孕安產及養育孩子。
山門右前方有個おさすり大黒樣,只要撫摸它就可以獲得好運,
據說摸一下是招福,摸二下是授予功德,摸三下是得到滿足,
因此大黑天神的肚子被摸得光滑發亮。
おさすり大黒樣後方的瑞龍閣、萬松閣、東司、松雲閣等都是付費參拜的區域,
有興趣者可以參考官網說明。
本來也有打算入內參觀,但有點不得其門而入,找不到受付處,
再者,楓紅景色美不勝收,便把時間都留在外面了。
素雅的本堂是明治中期自袋井市松秀寺遷移而來,主要供奉聖觀音,
以官網圖片來看,內部非常地金碧輝煌,與樸實的外觀大相逕庭。
本堂外面正好有「可睡齋」由來的介紹。
由於第11代住持曾教導過年幼的德川家康,並在三方原之戰協助逃亡避難,
因此,在德川家康當上濱松城主後,特別招待住持至濱松城以表感謝之意,
沒想到在談話中住持竟然睡著了,旁人欲叫醒時,
德川家康說:「住持待我如兒,所以安心地睡著了,和尚,可睡。」
自此原名為東陽軒的小寺院,便被稱為可睡齋,並開始不斷擴建。
大黑殿位在本堂的旁邊,主要祭拜七福神之一的大黑天神,
可以祈求五穀豐收、商業繁榮與財源廣進等願望。
大黑殿前方有個非常醒目的巨大木屐,但旁邊沒有介紹說明,
上網查詢據說是天狗所穿的木屐。
巨大木屐的對面是位牌堂,主要是放置已逝故人的牌位。
相較樸素的本堂,御真殿~秋葉總本殿非常地恢弘華麗,
前往御真殿的大石階兩旁還樹立著目光犀利的天狗雕像。
御真殿主要供奉擁有1300年歷史的秋葉三尺坊大權現,也就是預防火災的火伏神。
殿宇上方還有有栖川宮仁親王賜予的黃金匾額。
拜殿內掛滿了與秋葉信仰相關的大型天狗面具,
還有種類繁多的抽籤籤詩。
御真殿旁邊的通道,可以前往出世六の字穴及奧之院。
愈往山上走,楓葉愈加火紅,
還能將可睡齋的寺院建築群盡收眼底。
可睡齋住持曾於三方原之戰協助被武田信玄軍隊追趕的德川家康躲進洞穴裡,
當時躲藏的洞穴便是「出世六の字穴」,
後來德川家康一統天下,這個洞穴也被視為出世的象徵,
六の字則是代表洞穴裡供奉的六尊觀音。
繼續往山上走,則會看到1900年建造的活人劍,
因二次大戰回收金屬的緣故,僅殘存底座了,
因此在2015年重新打造一座新的活人劍,樹立在山門旁邊。
活人劍的由來非常有意思,
清朝大臣李鴻章在甲午戰爭結束後前往日本簽署和約時遭到襲擊,
在日本接受治療時,詢問軍醫佐藤進為何佩帶軍劍,
佐藤進回答:「這是一把活人劍,我拿著它日夜與百病戰鬥,百戰百勝。」
這個巧妙的回答正是來自於佐藤進在可睡齋參禪的經歷,
因此,當可睡齋第48代住持日置默仙知道這段佳話後,
深感活人劍與可睡齋的緣份,因而促成活人劍的建造。
繼續往前走,便是位於山林深處的奧之院,
參道上的紅葉與石燈籠相互輝映,甫以寂靜莊嚴氛圍環繞,十分雅緻。
奧之院供奉的是不動明王,可以祈求消災解厄、消除惡障等。
從奧之院下山,前往放生池,
放生池應該是可睡齋紅葉最茂密的地方,
紅黃交錯的繽紛美景令人駐足良久。
環繞著放生池的步道,被紅黃綠葉妝點得美不勝收,
任何一個小角落都能發現璀璨的楓紅美景。
放生池的正中央有一尊魚籃觀音,
主要是祈求漁獲豐收及人船平安等。
前往護國塔的通道在放生池旁,
路口有標誌指引,不會走錯。
通往護國塔的山路非常地陡,走起來超級喘,所幸不是很長,
沿路翠綠的竹林與紅黃交錯的楓樹滿溢秋色,令人備感恬適與愉悅,
走著走著也不覺得累了。
建於1911年的護國塔是為了祭祀日俄戰爭陣亡的戰士們,
由日本著名的建築大師伊東忠太所設計的印度鍵陀羅建築,
是當時日本少見地以混凝土建造的現代慰靈塔,被譽為「東の靖国、西の護国塔」。
護國塔前方為鐘樓堂,
相較於現代感十足的護國塔,鐘樓堂顯得古意盎然。
護國塔所在的腹地不大,楓紅美景十分秀麗,
尤其在靈氣四溢的竹林映襯下,益加顯得清秀脫俗,
與放生池火紅明媚的秋楓景緻截然不同。
離開護國塔,沿著放生池旁的步道前往洗心閣旁的酒塚觀音。
酒塚觀音所在的小山丘,繽紛紅葉遍野非常耀眼奪目,
紅黃綠交錯的多彩絢麗令人流連忘返。
走上石階,先看到與燦爛楓紅相互輝映的弁天堂,宛如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一路走來都是明媚的楓紅美景,酒塚觀音所在地卻沒有紅葉環繞,令人感到意外。
這尊獨特的酒塚觀音是熱心的信徒為了感謝酒的功德而建,
每年4月29日會舉行酒塚觀音大祭,信徒們會運來裝滿酒的酒樽作為奉獻。
在可睡齋晃盪了快二個小時,眼看距離下一班公車還有一些時間,
決定來去參道上的觀光案內處打發時間。
從外觀來看,觀光案內處應該是人跡罕至,
一打開門,出乎意外地超級熱鬧,
充滿了前來見學的學生或出遊的家族,而且幾乎人手一支冰淇淋,
不禁晃然大悟,原來觀光案內處的冰淇淋是可睡齋的必吃美食。
觀光案內處內的「じぇらーとげんき(Gelato Genki)」是手作冰淇淋店,
店家用心地使用在地食材與當季水果,以手工製作義式冰淇淋,
而且口味多到讓我出現選擇障礙,最後選了草莓、開心果和抹茶。
每一種口味都好吃到令我很滿意,
不僅吃得到天然的甜味與香氣,還非常地濃郁可口又帶點清爽的風味,
難怪不到10度的天氣,觀光案內處也是擠滿了吃手作義式冰淇淋的遊客。
雖然可睡齋的紅葉氣勢無法與京都的賞楓聖地相比擬,
但可睡齋的楓紅美景秀麗清幽,沒有摩肩擦踵的觀光人潮,
至少都能拍到漂亮的空景,而不是滿滿的人頭,
加上可睡齋幽靜雅緻的寺院環境,令人備感舒適放鬆,
再者,除了秋天的紅葉之外,夏天還有風鈴祭,
感覺一年四季到可睡齋一遊都不會覺得無聊,
記得離開前一定要去觀光案內處吃手作的義式冰淇淋,這樣行程才算圓滿。